别让放生成放死!大明湖过度放生被污染 夏雨荷哭瞎了……
点击本文标题下【腾讯佛学】添加关注,点击【查看历史信息】阅读之前发送内容。
大明湖生态遭破坏!每天百斤死鱼 多是放生鱼
文:唐园园 赵敏
大明湖放生由来已久,由于监管空白和处于“道德弱势”等原因,景区在管理上一直有心无力。但大明湖的生态破坏却日益显现:荷田被毁,本地水生生物减少,水质变差。放生的鱼类大量死亡,景区每天要捞上百斤死鱼。
提着塑料袋来 倒进湖中就走
天下第一泉景区保卫处副处长杨俊国介绍,大明湖的放生行为由来已久,从2009年大明湖扩建之后,原先的园中湖变成城中湖,“现在大明湖景区共有大小出入口23个。”杨俊国说,景区与城市之间的间隔被打破,市民能够随意出入景区,十分便利,但也给管理造成一定难度。
杨俊国介绍,能明显感受到放生行为增多的是在2010年之后,“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大明湖放生是个好地方,当时大明湖放生也处于监管空白。”杨俊国说,大明湖景区中最容易放生的区域是在临近街道的水域,这个区域离市场较近,交通便利,停车也方便。
“刚开始一般都是三五个人的群体,或者就是一个人拿着个黑塑料袋子装着几条鱼,”杨俊国说,早期的放生还是小范围的,“一般是家里有事儿的,过来祈个福,许个愿。”这样的放生危害性较小,也很隐蔽,景区工作人员较难发现。
荷田空一半 田螺堵管道
在大明湖扩建之前,每隔两年大明湖景区都会对湖内环境进行一次清理:打捞湖内生物、清理湖中淤泥、放大量花白鲢鱼苗。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净化大明湖水质。
杨俊国介绍,有些市民曾向景区内投放过不少田螺,后由于其大量繁殖,惹了不少麻烦。“它们钻到水下设备船、中水泵,挤满了管路。2014前,大明湖南门附近的厕所就被堵死,而锯开管道后发现整个管道都是田螺。”
放生鱼死亡率能达六七成
每月初一和十五都是放生集中的日子,“之前车辆能开进来的时候,一车拉两三千斤鱼很正常,哗啦啦地放,连仪式都没有。”杨俊国说,大量放生之后,景区工作人员就会捞出大量死鱼。
“不少鱼的鳞被伤了,或者鱼本身就奄奄一息,还有发白的鱼根本不适应环境等。”天下第一泉园容科科长苏健说,而这才是死鱼的第一批,“大量的鱼刚死的时候是沉底的,待十几天腐烂之后,才会飘起来。”
苏健说,从湖面打捞的死鱼形态来看,绝大部分都是放生的鱼。“死鱼种类多是鲤鱼和鲫鱼,是市场上常见的大小。”
杨俊国说,夏季气温升高后,也能明显看出湖内的鱼类密度过大。“隔一段时间,就有大量的鱼往水面上蹦,在明湖居附近最明显。”
景区的工作人员粗略估计,每年放生鱼类的死亡率能达到六七成。“整个园区每天都能捞100多斤的死鱼,多的时候能有200多斤,一个月下来能有三千来斤。”苏健说。
湖内大量死亡的鱼类,给水面清洁工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。“夏天捞上来的死鱼有着强烈的腐烂味道,鱼身都涨起来,拿网一捞就能断开。顶着风飘过来的味道一般人真受不了。”苏健说。
腾讯佛学温馨提示:理性放生 别让放生成“放死”
放生重在护生,以方便救护为行动,要科学的合理的放生,既要维护生物的生命,更要保持生态的平衡。放生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功德利益,更要考虑他人的利益,尊重别人的感受。
要看时间、看环境、看地域、看人文,是如法的放生,智慧的放生,而不是光图形式上的,或过分追求功德,而盲目的放生,好大喜功,不注意动物检疫,不考虑他人安全,不顾惜生物的习性,这样的放生,岂不是阴差阳错。
放生的功德不在于数量和价值,不要以自私的心去放生,应从慈悲心出发。放生不拘于形式,放生前一定要了解放生的动物的习性,选好适当的时间和环境。
一心执着于个人的福报与功德,以为放生越多功德福报越大,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,盲目的放生,本来一件功德无量的事,偏偏做的留下无数后遗症。
正确的引导放生,智慧放生,合理放生,才是真正利人利己的菩萨行。
选自齐鲁晚报,部分内容有删改,腾讯佛学整理发布。
查看往期精彩
腾讯佛学全新改版 点击下方抢先看喽